2017考研英語:如何將對照手法用于寫作
2016-05-24 10:33 | 太奇MBA網(wǎng)
管理類碩士官方備考群,考生互動,擇校評估,真題討論 點擊加入備考群>>英語作文復習,很多考生都通過背模板來通關,但是千篇一律的結構很容易讓閱卷老師審美疲勞,分數(shù)不會太高,所以考生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寫作能力和分數(shù)還得多積累學習,在結構修辭方面,大家可以多下點功夫。下文中,將分享如何將對照手法用于寫作,大家一定要認真看看,多實踐。
一、為什么從對照手法開始?
修辭格不是一個語法概念,而是文字處理的手法,指為增強表達效果而使用的一些修飾手法。很多考生在準備考試時,語法單詞學得較多、修辭概念缺乏,也沒有這方面的學習意識,寫出的文章自然是結構上千篇一律、內(nèi)容上單調乏味、句式缺乏靈動、往往是意思上表達清楚了,讀起來總是缺少些“文化”氣息,想擺脫模板,修辭格的研習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有些讀者可能認為,修辭格屬于較為高級的手法,在應試寫作的準備過程中,沒有必要深究。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從詞義修辭(Lexical StylisticDevice)而言,考生的確不必學習明喻、暗喻、提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從音韻修辭(Phonetic StylisticDevices)而言,掌握頭韻(alliteration)、尾音(consonance)涉及選詞和音韻的配合,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xiàn)。因為這兩者更多地是從文學修辭角度,而不是從句子結構角度理解寫作,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結構修辭考慮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修辭格結構并非不可準備,掌握得好,還會成為最為有利的增分亮點。
然而,英語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形成了其固有的修辭體系:詞義修辭、結構修辭和音韻修辭。即使從結構修辭角度出發(fā),又從何處學起呢?筆者認為,從對照手法學起較為合理。原因有二:其一,對照從句子結構的布局考慮詞匯,這對于語法基礎相對較為扎實的考生而言,可以形成一些較為固定的句型,比較易于掌握;其二,按照結構修辭格手法的方式順序,也是先熟悉對照手法,然后依次為排比(parallelism)、漸進(Climax)、突降(Anticlimax)、反復(Repetition)、和修辭反問(Rhetorical Question),按照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學習思路,也應該先學習對照手法,然后再修習其他方法。
下面筆者分別從表現(xiàn)手法、使用種類和寫作應用三個角度,談一談對照手法在寫作中的應用。
二、什么是對照
對照一詞(Antithesis),源自希臘語antitithenai,意為“相反”,即將意義相反的詞語放在對稱結構中,形成對比和反差。詞匯不必華麗,但是結構要嚴整,層次要分明,語義要映襯,在圖畫描述、段落闡述中經(jīng)常用到。寫作中最為常用的一種結構修辭格,對照手法的歷史淵源頗深,在英語世界的詩文、議論文、演講、諺語中使用十分頻繁。
例如:
I take thee to mywedded wife,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or worse,for richer 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cherish, tilldeath do we part, according to God’s holy ordinance, and thereto I light theemy troth.
愿娶汝為妻,從今日起,無論境遇順逆,富貴或貧困,身患疾病或身體康泰,彼此相愛珍惜,至死不渝,特立此誓言。
上段為英美國家教堂婚禮中的結婚誓言,新郎需立下誓言,表示對愛情婚姻的珍重、以及白頭偕老的決心,在此段誓言中,共有三次使用對照手法:better or worse,richer 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前兩次用形容詞比較級形成對照、最后一次用名詞短語形成對照,在教堂莊重肅穆的氣氛烘托下,就顯得語氣莊重、態(tài)度誠懇、感情真摯。
對照手法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不乏名段,其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恐怕就是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開場白了: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jié),也是黑暗的季節(jié);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
《雙城記》的寫作背景是法國大革命,處在這個時期的法國社會,資本主義和封建****尖銳對立,一方面資本主義經(jīng)濟獲得發(fā)展,而另一面封建統(tǒng)治嚴重制約社會進步,同時等級制度森嚴,導致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nóng)民生活困苦,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在資產(chǎn)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社會各界呼喚社會變革稱為這個時代的主基調。如此復雜的社會背景,查爾斯.狄更斯卻用七個對照句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其中best/worst, age ofwisdom/age of foolishness, epoch of belief/epoch of incredulity, season oflight/season of darkness, spring of hope/the winter of despair,將形容詞、名詞和短語梯次使用,使得句子由短促轉為綿長,語氣由舒緩轉為緊促,讀來排山倒海、一氣呵成,可謂對照手法的極致。
對照手法的一些特點可供寫作者借鑒:選詞時,可以通過選擇形容詞、名詞、短語、或者事物對立面,形成反差對比,以突出主題。當形容詞形成對照時,名詞的特性顯得格外突出,尤其是主語名詞的特點、狀態(tài)就顯得格外鮮明;當短語形成對照時,不僅可以形成修辭增字,還可以使得前后動詞形成鮮明對比,語義更加明確;相比之下,一物兩面更體現(xiàn)修辭手法,而不是詞語的選擇,它使得事物的對立矛盾更加突出,當這種反差感在讀者頭腦中產(chǎn)生時,文章主題就顯得十分突出,對于主題闡述隨之進入較深層面。
相關鏈接: